学院简介 优势学科,实力强劲。1986年获批“农产品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批全国首个“农产品加工工程”博士点,1998年获批全国首批“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批“食品科学”硕士点,2003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5年和2020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获评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优秀等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B+,位列全国第八(并列)。食品科学与工程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首次进入世界前50名,列第27名,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3位。 本科教育,优势显著。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两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学院中心实验室为江苏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和“现代食品检测技术”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研究生教育,底蕴深厚。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下设5个研究方向(农产品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及智能装备、食品农产品物理加工技术及智能装备、食品生物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生物工程及智能装备);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原食品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是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约20人,硕士研究生约150人。此外,招收来自35个国家的博、硕士留学研究生和留学博士后186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优秀硕士论文9篇。 师资力量,后劲勃发。现有教职工159人,其中专任教师142人。在142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41人,副高职称59人;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93人,97%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具有海外经历教师95人;全职外籍教师8人;45岁以下的教师占比75%。建院以来,学院形成了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衔、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获省级以上荣誉教师50余人次,其中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获得者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2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特聘教授6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等。此外,学院还聘请了一批知名兼职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其中聘任4位国内外知名教授、6位本校相关学科教授以及10位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任博导,27名国内外学者为兼职教授,聘请12名企业技术总监担任江苏省产业教授和68kycom开元国际兼职教授。 科学研究,革放鼎新。学院在农产品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及智能装备、食品农产品物理加工技术及智能装备、食品生物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生物工程及智能装备等领域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十三五”期间,荣获一批“大成果”,获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类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其余各类省部级政府奖12项、社会力量奖24项、市厅级奖2项;获得一批“大项目”,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2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2项,科研总经费达到1.5亿余元;建设一批“大平台”,现有江苏省高校“智能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研发分中心,农业部蔬菜脱水加工技术集成基地等7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此外,出版著作10部,SCI收录论文945篇,EI收录论文109篇;同时注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申请国际PCT专利21件,授权PCT专利4件,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7件。 国际合作,开拓共赢。学院先后与英国利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开展了深入的科研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学院聘请国外相关高校著名教授27人担任学院兼职教授,联合搭建多个国际科研特色平台。“十三五”期间,研究生赴境外长短期学习交流30人次以上,其中一年以上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20余人。此外,学院大力发展留学生招生和外籍博士后引进与培养工作,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数据截至2022年6月) |